宝宝虚汗和盗汗的区别食补吃什么效果好附



宝宝突然一直出汗怎么回事?出汗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虚汗或盗汗可能是身体有某些病症了,那么虚汗和盗汗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虚汗和盗汗的区别?

1、虚汗:顾名思义,这种多汗乃因体虚所致,它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发生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见于儿童,有些儿童入睡后出汗不止,间或身体冰凉,这便是医学上所说的“出虚汗”。成人也会出虚汗,一些体质虚弱的人在安静情况下,或无原因而全身或局部出汗,甚至大汗淋漓,这也是“虚汗”。某些患急慢性疾病者或产后妇女体质特别虚弱,往往也会出虚汗。

2、盗汗:是中医学上的一个病证名,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出盗汗的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汗量相差悬殊很大。其中,重型盗汗病人往往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等症状。

一般情况下,宝宝入睡后1~2个小时出汗多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宝宝比大人爱出汗。小儿时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平时活动量大,尤其是婴幼儿皮肤含水量较大,皮肤表层微血管分布较多,所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多。再说小儿对冷热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即使晚上也爱出汗,这是正常现象。

第一,正常的生理性出汗。小宝宝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见的,并非都是体质虚弱、身体有病的症状。不少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虚弱,因而虚汗不断。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小孩是生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

第二,小儿病理性出汗。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儿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如佝偻病的出汗,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儿头部明显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

二、病理性出汗怎么缓解?

1、居处保持空气新鲜,避免烟尘刺激,注意温湿度。

2、及时擦身,更换衣服,避免衣被过厚,同时防止因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

3、患者应进高蛋白食物,如肉类、蛋类、牛奶等,以补充营养。

4、大量出汗应多喝水,以补充足够的水分。对于人体出汗的问题,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都必须及时的擦干,另外在饮食上要多吃一些富含维C的食物,多喝白开水,尤其是天气炎热的时候。

三、宝宝一直出汗吃什么好?

1、泥鳅汤

用料:泥鳅克、盐适量。

做法:泥鳅剖腹去除肠脏,用油煎至金黄色,加水2碗煮至半碗,放入精盐少许调味,小儿分次饮汤,不吃泥鳅。连服3-5天。

功效:有补气益阴之效,适用于小儿汗多、盗汗。

2、麦枣糯米粥

用料:小麦60克,红枣15克,糯米15克。

做法:将小麦、红枣、糯米分别洗净,一起入锅,加水适量,用大火烧开,再转用小火熬煮成稀粥。每日一次,连服5~7天。

功效:补脾和胃、敛汗安神,适用于小孩出汗多,夜间盗汗等症。

3、清炒千张

用料:千张(又名豆腐皮)1张,葱、盐、油少许。

做法:豆腐皮用清水泡发后,切成细丝。将炒锅置火上,加油少许,待油八成热时加入葱、千张丝、盐,炒熟即可。

功效:宽中益气,清热散血,补充蛋白质。

4、三味羊肉汤

用料:黄芪15克,桂圆肉10克,山药15克,羊肉90克。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片或切丝。山药去皮洗净捣碎。将羊肉、山药泥,桂圆肉、黄芪一起放入沙锅,加水2碗,加热煮沸,改小火炖至肉烂汤浓,拣去黄芪,加入食盐、麻油少许即可。

功效:补脾益肾,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宁心安神。(吃肉及桂圆,喝汤。7~8岁小儿可1次吃完,较小儿分2~3次吃完。每日1剂,连服15天为1疗程)。

5、糯米煲猪肚

用料:糯米克、猪肚1个。

做法:把米放入猪肚内,用线结扎,加水适量,共煲1小时,调味后喝汤,过后也可将糯米晒干捣碎,分10次煮粥食用,每天1次。

功效:有补中益气、止汗等功效。适用治疗小儿出汗多。

还有一些,比如黑豆浮麦汤,银耳红枣汤都可以治疗出汗的现象,而且这些食物价格都不是特别贵,对宝宝虚汗和盗汗都有不一样的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mrrc.com/swzdys/13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