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土资源统计数据及专家解读在此



本文由中国国土资源报社旗下   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年国土资源主要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51.8万公顷,同比略降2.9%;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地价低速温和上行。地质勘查共新发现矿产地处,其中大型矿产地39处;矿业权市场仍呈下行态势,矿业经济复苏基础有待加强。全年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造成损失较大。

土地供应

  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51.8万公顷,同比下降2.9%。其中——

工矿仓储用地12.08万公顷,同比下降3.2%;

房地产用地10.75万公顷,同比下降10.3%;

基础设施等用地28.97万公顷,同比增长0.2%。

  全国土地出让面积20.82万公顷,同比下降5.9%;合同成交价款3.56万亿元,同比增长19.3%。

  专家表示——

年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略有减少,其中存量建设用地供应超六成,已成为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

要优化供地政策确保各类用地,助力经济稳增长;

土地出让东部地区出让价款增幅大。

解读

土地供应总量趋稳

  

  年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从我国土地市场来看,土地供应总量趋稳,基础设施用地超5成,出让价款增速较快。

  土地供应总量略有减少,存量建设用地供应超六成。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51.80万公顷,同比减少2.9%。存量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例为64.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存量建设用地已成为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

  基础设施用地供应超五成,西部地区用地减少一成。工矿仓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三类用地供应量分别为12.08万公顷、10.75万公顷和28.97万公顷,占土地供应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3.3%、20.8%和55.9%。工矿仓储和房地产用地同比分别减少3.2%、10.3%,基础设施用地同比增长0.2%。从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供地量同比分别增加8.2%、减少3.5%和减少12.1%,分别占总量的37.4%、27.1%和35.5%。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用地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用地占比提高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用地占比下降2.5个百分点。

  土地出让成交价款增长两成。全年全国土地出让面积和成交价款分别为20.82万公顷和3.56万亿元,同比分别减少5.9%和增加19.3%。其中,21个省份土地出让价款同比增加,天津市、浙江省、安徽省、山西省增幅均超过50%;其余10个省份同比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出让价款增幅最大。

  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但热点城市降幅企稳回升。房地产用地中,住宅用地供应7.29万公顷,同比减少11.8%;商服用地供应3.46万公顷,同比减少6.9%。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用地供应3.72万公顷,同比减少12.9%,降幅较上年收窄6.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用地供应2.64万公顷,同比减少10.3%,降幅较上年收窄7.8个百分点。

  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着力推动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补”中发挥更大作用。下一步,应落实和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做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保障,提高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同时,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重大决策,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

(王建武)

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情况

  去年第四季度末,全国个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情况是:

综合地价:元/平方米,环比增长率1.43%,同比增长率5.31%;

商业地价:元/平方米,环比增长率0.96%,同比增长率3.09%;

住宅地价:元/平方米,环比增长率2.18%,同比增长率7.91%

工业地价:元/平方米,环比增长率0.64%,同比增长率2.84%。

  专家指出——

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地价环比、同比均持续处于低速温和上行区间;

住宅地价环比、同比增速持续扩大,既反映了“去库存”政策效果显现,房地产市场回暖,同时也提示了局部市场可能出现过热的迹象。

解读

土地市场稳中有变

  年的土地市场并不平静。“稳增长”与“调结构”,“去库存”与“防过热”,同一时间段内调控目标的多向性、复杂性不仅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难题,也是对市场参与各方预见性、敏感性的考验。多方角力下,地价信号清晰地描画出了年度走势。第四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地价环比、同比均持续处于低速温和上行区间,以连续3个季度“波澜不惊”的姿态定调了年全年走势。然而,细观分用途、分区域、分城市的地价指标,其中反映的市场波动与分化还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住宅地价环比、同比增速持续扩大,热点城市出现回落迹象。全国住宅地价环比增速连续两个季度超过2%,进入较快增长区间。经历了、连续两年的放缓后,年度的住宅地价同比增速出现了明显回升,达到7.91%的高值。这样的变化既反映了“去库存”政策效果显现,房地产市场总体回暖,同时也提示了市场可能出现过热的迹象。就区域情况来看,更是如此。第四季度,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的住宅地价环比增速依次为3.12%、3.41%、3.13%,同比增速依次为12.78%、13.41%、10.14%,均处于高位运行区间。在国家实施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后,一系列“防风险”强力调控措施初显效果。第四季度,一、二线城市住宅地价环比增速下降,深圳甚至出现自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负增长。天津、郑州、南京、厦门、合肥等多个热点城市住宅地价环比增速均有所放缓,但三线城市住宅地价上涨相对明显,其中10余个城市环比涨幅超过3%。

  商服地价连续多个季度平稳微升。商服用地地价增速水平与工业地价接近,改变了以往与住宅地价“绑定”的变化规律。年下半年以来,商服地价的环比增速基本在0~1%之间小幅变化,年第四季度虽然持续上涨,但仍未超过1%,同比增速也仅为3.09%,远低于住宅地价增速。从时序曲线来看,长时期以来商服、住宅地价增长率在水平和变化趋势方面均有较高的近似性,而年底以来,二者表现出明显分异,住宅地价增速“一枝独秀”,商服地价则明显“追之不及”,增速仅与工业地价趋同。事实上,在经济调整期整体增速回落、不确定因素增多、压力与动力并存的宏观背景下,存在市场情绪犹疑、地价上涨动力相对减弱的现象本属正常,这是市场各方谨慎行为的体现。商服、工业地价与实体经济关系更为密切,其平稳运行、微幅上涨,正体现了市场自身调整、适应的过程。

  工业地价环比增速在全年各季度间持续放缓。虽然第四季度我国经济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多项指标改善,制造业PMI保持在扩张区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长,但工业地价环比速度较上一季度再次微降,工业用地市场对工业经济转好的反馈效应滞后,兼受工业企业“降成本”相关政策影响,工业地价增速继续放缓。

  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防风险、去杠杆成为重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房地产定位、热点城市调控密集收紧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将趋于谨慎。下一步,要将住房“居住”属性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制度机制建设相结合,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要在前期一、二线热点城市市场热度回落趋稳的同时,   全国地质勘查投入.84亿元,同比减少16.0%。其中——

中央财政投入88.69亿元,同比下降11.5%;

地方财政投入80.38亿元,同比下降15.6%;

社会资金投入.77亿元,同比下降16.7%。

分类型看——

油气地勘投资.80亿元,同比下降11.4%;

非油气地勘投资.04亿元,同比下降25.0%。

共新发现矿产地处,其中——

大型矿产地39处,

中型矿产地40处,

小型矿产地65处。

矿业权出让情况

  全国共出让探矿权个,同比增长24.5%,出让价款.86亿元,同比增长7倍;出让采矿权个,同比下降27.0%,出让价款.44亿元,同比增长97.5%。

  以招拍挂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的比例分别为30.4%和76.4%。

  专家表示——

探矿权、采矿权年度实际出让合同金额同比上升,是受局部地区的影响,就全国总体情况而言,年矿业权市场仍呈下行态势,矿业经济复苏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应积极加强相关资源和管理制度保障力度,加快培育适应新要求的矿业经济。

解读

矿业经济复苏基础有待加强

  就全国总体情况而言,年矿业权市场仍呈下行态势,但由于受局部地区的影响,全国探矿权、采矿权年度实际出让合同金额均同比上升。探矿权出让合同金额共.86亿元,同比增长.9%,上升较多的原因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为加快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共出让9个煤矿探矿权,合同金额.51亿元,占总出让金额的91.5%;扣除新疆的出让合同金额后,全国探矿权出让合同金额同比下降39.1%。采矿权出让合同金额.44亿元,同比增长97.5%,上升较多的原因是浙江省全面推进交通强省建设,加大大型民生保障性交通工程配套建筑用石料(凝灰岩)矿保障力度,共出让38个采矿权,合同金额.29亿元,占总出让金额的65.4%;扣除浙江的出让合同金额后,全国采矿权出让合同金额同比下降31.6%。

  矿业权转让市场依然不活跃,转让数量同比下降。探矿权共转让个,同比下降37.8%,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宗矿产铜、金、铅、铁等矿产;采矿权共转让个,同比下降10.2%,主要为砂石黏土类矿产。

  探矿权、采矿权注销数量同比均增加。全国探矿权共注销个,同比增长.1%,主要矿种为:金、铁、铜、煤和铅等。采矿权共注销个,同比增长9.0%。其中,砂石黏土类矿产注销数量个,占总注销数的65.6%;煤炭注销个,占总注销数的10.7%。

  矿业权市场整体低迷,矿产品价格有回升态势,矿业经济复苏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如下:

全球经济将陷入长期低迷态势,潜在增长能力放缓。IMF预测年全球GDP将增长3.4%左右,世界银行则预测年全球实际GDP将增长2.7%。种种数据表明,未来一定时期内,全球经济将不会更差,但也不会更好。受此影响,我国矿业市场也将处于长期低迷态势。

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出现持续回升态势,但总体仍在低位徘徊。受季节性及多种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煤炭和铁矿石的价格呈上升态势,但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根本变化,年的煤炭、铁矿石去产能任务虽已完成,但未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回升明显,但经济效益持续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初步统计数据表明,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利润总额.3亿元,同比增长33.0%,但效益改善主要原因是供给侧的减量及市场资金的炒作。

  进入年,矿业权市场将继续保持长期低迷态势,矿产品供求关系进一步分化,矿业市场形势仍不容乐观:

需求侧呈走弱态势。初步统计数据表明,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1%,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亿元,同比下降20.4%。社会投资需求的减弱对矿业来说将会更加艰难。同时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将继续深化,矿业去产能的任务将持续推进,对未来矿业经济的长期低迷态势要保持清醒认识。

当前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矿产品的供需基本面没有改变。要更加注意煤炭、铁矿石等矿产品进口量的持续增加。初步数据显示,预计铁矿石进口量约为10亿吨,煤炭进口量约为2.5亿吨,对外依存度在持续提高。为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在未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合理有效产能的保护,扶优扶强,加强产能布局的优化。

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加强相关资源和管理制度的保障力度,加快培育适应新要求的矿业经济。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的要求,加快推进矿业权管理改革,进一步修改完善矿业权审批管理制度,促进形成竞争出让更加全面、运行管理规范有序、市场主体富有活力的矿业权市场。

(陈从喜李政)

地质灾害防治

  全国共发生地灾起,造成人死亡、3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1.7亿元。地灾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18.1%、41.1%和27.4%。

全国共成功预报地灾起,避免人员伤亡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7.1亿元。

  专家认为——

全年地灾多发频发,造成损失较大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异常复杂,厄尔尼诺后效应强劲,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为2年以来同期最多,登陆台风多、平均强度强,强降雨引发的地灾偏重;同时与工程活动相关的灾害较多。

解读

全年地质灾害多发频发

  年全国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较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升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气候异常复杂,累计降雨量大。厄尔尼诺后效应强劲,华南入汛比常年偏早16天,全国平均降水量.7毫米,较常年(.0毫米)偏多16%,为年来历史同期最多,较年(.8毫米)还偏多17.9毫米,江南、华南、新疆、甘肃等地发生极端日降水量事件。从空间分布来看,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江南南部、华南中东部、西北部分地区及重庆南部等地偏多2~5成,其中部分地区偏多5成至1倍。

暴雨过程频繁,强对流天气多发重发,造成的人员伤亡偏多。入汛后共出现48次大范围暴雨过程,59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短时强降水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为2年以来同期最多,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偏重。

登陆台风多、平均强度强。年共有8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常年偏多1个,平均登陆强度达13级,6个达到强台风等级,为年以来第4强。强台风引发的短时强降水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成灾强度大,如9月28日台风“鲇鱼”登陆后形成浙江南部大暴雨,在丽水市遂昌县引发滑坡造成28人死亡失踪。

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的灾害较多。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数量达起,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9%。福建、湖南、甘肃等地相继出现施工期间滑坡、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农村简易公路修建、切坡建房、水库蓄水、采矿等工程活动与降雨共同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较多。

  针对气候异常情况,国土资源部门不断加强灾害防治力度,增强监测预警,最大程度降低生命财产损失。从地质灾害成功预报情况来看,年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起,避免人员伤亡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7.1亿元。全年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共起,成功预报数量占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总数(共起)的78.1%,避免人员伤亡数量约是年地质灾害造成实际伤亡人数(共人)的39倍。

(温铭生)

为您提供最专业的新闻报道







































白癜风治疗小偏方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jmrrc.com/swzdyy/9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