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第五章社区公共卫生讲义
您的点赞+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社区公共卫生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环境卫生 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 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 医疗场所健康安全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背景知识) 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新的易感者、形成新的感染,并且不断发展的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预防控制策略 在疫情尚未出现时,针对可能暴露于病原体并发生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或传播途径采取措施。包括: ①加强人群免疫; ②改善卫生条件; ③加强健康教育; ④加强传染病监测; ⑤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⑥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 ⑦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2.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1)传染病报告:任何人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病例都应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①对病人的管理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的措施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②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接触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其发病或成为传染源。措施有:应急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隔离或留验。③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措施: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或采取杀灭措施。 (3)对疫源地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进行消毒。疫源地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两类:①随时消毒:对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如痢疾;②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一般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较长时间存活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非典)。 (4)针对易感者的措施:免疫预防、药物预防和个人防护。 (注:需要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的时限取决于传染病的潜伏期)
二、计划免疫 1.定义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是指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
2.预防接种种类 (1)人工自动免疫:将免疫原性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自行产生特异性免疫。自动免疫制剂有下列3种:
(2)人工被动免疫: 定义: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 特点:抗体的半衰期短,一般不超过25d,主要在有疫情时应用。 ①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后取得含有特异性抗体血清称抗毒素。主要用于治疗,有时也可作预防用;②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 (3)被动自动免疫: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我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肉注射白喉抗毒素~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
3.计划免疫方案 (1)扩大免疫计划(EPI)世界卫生组织提出EPI,要求在年前为全世界儿童对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进行预防接种,以减少上述六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2)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基础免疫; 儿童基础免疫包括:卡介苗1针(结核)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脊髓灰质炎)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间隔至少1个月)(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麻疹活疫苗1针(麻疹)乙型肝炎疫苗3针。 ·在未进行孕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筛查地区,其所有新生儿均使用10μg三次免疫接种。 ·在筛查地区,对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第一针(出生)用30μg, ·第二针(1月)、三针(6月)各用10μg接种。 ·学龄前儿童用10μg3针免疫接种。 ·并在部分地区增加对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免疫接种工作。
4.疫苗的效果评价 ·通过测定接种后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和抗体持续时间来评价疫苗的效果。 ·还可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现场试验结果来计算疫苗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和效果指数-对照组的发病率/接种组的发病率。计划免疫工作考核指标为: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
下列哪种是主动免疫生物制品 A.狂犬疫苗 B.抗狂犬病免疫血清 C.丙种球蛋白 D.破伤风抗毒素 E.胎盘球蛋白
『正确答案』A
终末消毒是指 A.传染源还在疫源地时进行的消毒 B.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存活的病原体 C.在未发现传染源的情况下对有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等进行的消毒 D.传染源因住院、转移、死亡而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消毒 E.对现在存在或曾经存在过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消毒
『正确答案』D
按儿童基础免疫要求,儿童在一岁至两岁半内应完成下列哪几种生物制品的接种 A.卡介苗、百日咳菌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 B.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菌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白喉类毒素、乙肝疫苗 D.脊髓灰质炎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乙脑疫苗、卡介苗 E.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
『正确答案』E
某人被狂犬咬伤,医生对他进行如下处理:清理伤口、接种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对该患者的免疫接种属于 A.人工自动免疫 B.人工被动免疫 C.被动自动免疫 D.自然自动免疫 E.自然被动免疫
『正确答案』C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一、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以下简称慢性病)是一组发病隐匿,潜伏期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或很难治愈的疾病。从广义上讲,是指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紧张疲劳、环境污染物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 目前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 (2)肿瘤疾病(癌); (3)代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痛风,缺铁性贫血); (4)精神疾病(过劳症;强迫、焦虑;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 (5)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病等)。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均占全死因的前4位;在城市占了全部死因的74.48%,在农村占了全部死因的79.78%。 占前四位的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道病和心脏病。 慢病的流行状况和趋势:在世界范围内,慢病越来越多地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民健康,成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策略 1.全人群策略全人群预防策略是政府制定相应的卫生政策,以减少发病为目的,以控制主要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通过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社区参与等主要方法,在全人群中控制主要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于流行,这些属于一级预防的范畴。 2.高危险人群策略是对高危人群进行的三级预防。应针对高危人群的人群特点与有关疾病的特点,以促进转归和早期发现为目的,实施主要危险因素的干预和监测,进行人群筛检,以减少并发症和伤残为目的,对患者实行规范化治疗和康复指导,提高痊愈率,减少并发症和伤残。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 1.疾病管理是一种通过整合性医疗资源的介入与沟通,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管理系统。针对疾病的各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提供不同的服务,也就是对疾病采取“全程管理”,从根本上控制医疗保健成本,节约优先的卫生资源。
2.慢性病管理的原则 (1)慢性病管理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组织慢性病专业人员,对慢性病人群提供全面的疾病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发展、减少规避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以及降低医药费用为目的的一种科学健康管理模式。 (2)慢性病管理的支持体系包括 ①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投入和规模; ②建立社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 ③建立资源整合的完善的卫生信息系统平台。 (3)慢性病管理要素:①建立有效的团队协作;②完善初级卫生保健团队;③建立各部门的协作;④建立信息系统平台;⑤医生培训;⑥患者健康教育和患者的自我管理。 3.慢性病自我管理(CDSM)是指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病人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其主要内容为:①医疗和行为管理;②情绪管理;③角色管理。
冠心病第一级预防的目的是 A.积极治疗高危个体,防止其发展为疾病 B.降低复发事件危险及减少介入治疗 C.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D.积极治疗以降低其风险 E.减少人群总体的行为危险因素,并积极治疗高危个体,防止其发展为疾病
『正确答案』E
环境卫生 一、环境卫生 1.环境卫生的概念 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外部的一切事物。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的综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卫生:是指人类身体活动周围的所有环境内,控制一切妨碍或影响健康的因素。
2.环境污染及来源 (1)概念因自然原因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使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引起的环境组成与性质发生重大变化,质量下降,扰乱和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损害或影响,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损失的现象称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及特点 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污染物的发生源称为污染源
2.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1)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①广泛性; ②长期性; ③多样性; ④复杂性
②常见的间接效应: 温室效应:CO2能吸收红外线等长波辐射,使气温变暖,并在空间起到温室保护层的作用,直接妨碍地面热量向大气中放散,致使地球表面气温上升,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气候的变暖必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一些与温度和湿度变化关系密切的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麻疹和黄热病等的发病率会增加,炎热也能使危重病人和老年人因受到炎热应激反应而产生严重后果。
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生产与使用氯氟烃(CFC)所致。CFC亦称氟利昂,广泛用作制冷剂、气溶胶喷雾剂等。CFC排放至大气层后,受到较短波长紫外线作用而发生降解,释放出游离氯,后者与O3作用生成氧,使臭氧耗减,从而破坏了大气的臭氧层,甚至形成臭氧层空洞。臭氧层能吸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害的较短波长的紫外线。若平流层中O3浓度降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就会增加。人群由于接触过量的短波紫外线而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机会增加。
酸雨:通常是指pH值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和雾。影响降水酸度的物质主要是H2SO4、HNO3。此外,SO2和NOX等酸性污染物溶于大气的水汽中,经过氧化也可形成酸雨。酸雨可使土壤酸化,使土壤中锰、铅、汞、镉等重金属转为可溶性化合物,易被冲刷而转入水体,引起水质污染,再通过食物链在水产、粮食、蔬菜等积累,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雾对眼和呼吸道黏膜具有刺激性,可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4.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5.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1)基本国策、方针、法规和标准; (2)加强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 (3)环境监测; (4)医学监测。
酸雨是指PH值 A.5.6 B.6.6 C.7.6 D.5.6~6.6 E.6.6~7.6
『正确答案』A
环境对机体健康危险度评价步骤不包括 A.危害鉴定 B.暴露评价 C.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D.危险度特征分析 E.评价预防接种效果
『正确答案』E
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 一、食品安全的定义 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食品安全: 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 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 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食品安全包括: 食物量的安全和食物质的安全两个方面。
二、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及其特征 1.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2.疾病特征: (1)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过程中,食物本身并不致病,只是起了携带和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 (2)导致人体罹患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 (3)人体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以引起以急性中毒或急性感染两种病理变化为主要发病特点的各类临床综合征。
三、食品污染 1.定义: 食品污染是指食物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2.分类:根据污染食品有害因素的性质,可将食品污染分为以下3类。(1)生物性食品污染: ①微生物污染; ②寄生虫和虫卵的污染; ③昆虫污染。 (2)化学性污染主要来源包括: ①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 ②食品盛器; ③食品添加剂。 (3)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和国防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排放,特别是一些半衰期比较长的放射性物质,在食品卫生上更为重要。
3.常见食品的污染物及危害:
四、食物中毒 1.概念:是指进食被致病性细菌及其毒素、真菌毒素、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物,或误食含有自然毒素的动植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2.特点:潜伏期短,多为集体暴发;临床表现相似,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显的关系,不食者不发病,停用该食物后,发病即止;一般无传染性的特点。 3.依据病原学分类法,常见的食物中毒可分为4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 (2)有毒动植物中毒; (3)化学性食物中毒; (4)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在我国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占绝大部分,其中又以沙门菌属引起者为多。
4.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预防与急救措施: (1)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占食物中毒总数30%~90%以上。 (2)细菌性食物中毒诊断原则: ①有明显的季节性;②符合食物中毒的特征; ③有细菌及毒物检测结果证明; ④必要时进行动物毒性试验。 (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原则: ①迅速排出毒物,催吐,洗胃; ②对症治疗,对因失水失盐者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和酸中毒;发生休克者,应立即抢救,给予升压药、补液和吸氧; ③特殊治疗,如对肉毒中毒应尽早注射多价肉毒抗毒素血清。 (4)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 ①防止食品污染,最积极最根本的措施; ②控制细菌在食品中繁殖与产毒,低温保存食品和短时间保存食品; ③食用前充分加热,彻底杀灭病原体; ④执行卫生法规及管理条例。
6.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有: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的污染;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而转移到作为食品的动物体内;误将有毒化学物当作食品食用等等。 (1)砷化物:最常见的砷化物中毒是As2O3,俗称砒霜(信石)。 ①毒性:砷是一类——SH(巯基)酶毒物,抑制酶活性,使组织新陈代谢和神经细胞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死亡和神经系统病变。对消化道直接腐蚀作用,发现在接触部位可产生急性炎症、出血、坏死。致癌、致突变作用。As2O3剧毒物质,成人中毒量10~25mg/口服;致死量60~mg/口服;敏感者1mg可引起中毒。中毒原因:误食。
发生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数周后可发生脱发、指甲变形、手足掌面过度角化、指(趾)甲出现白色横纹(mess纹)等。
食品污染的环节 A.种植、养殖过程 B.生产、加工过程 C.储存、运输过程 D.销售、烹调过程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E
下列哪项不是食品中毒的特点 A.传染性 B.季节性 C.爆发性 D.相似性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A
食物中毒的概念 A.暴饮暴食造成胃肠功能紊乱 B.食物被有毒物质污染,使用后引起的中毒 C.食用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中毒症状 D.吃了某种食物引起的变态反应疾病 E.吃了被致病菌及其毒素、真菌毒素、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物或者因误食含有自然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正确答案』E
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的主要特点是 A.沿海地区高发 B.进食被污染的奶类 C.进食被污染的海产品 D.进食被污染的鱼 E.上腹部疼痛明显
『正确答案』B
N-亚硝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 A.硝酸盐 B.亚硝酸盐 C.胺类 D.体内合成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主要特点是 A.北方地区高发 B.冬春季节多见 C.进食被污染的海产品 D.进食被污染的畜肉 E.上腹部疼痛明显
『正确答案』C
某小学30多名学生食用了由奶、蛋、糖等制作的冰淇淋12小时候,出现腹痛、腹泻、黄绿水样便,少数病人有脓血便,体温高达39摄氏度,重症者出现谵妄、昏迷,引起该次食物中毒的最可能病因是 A.致病性大肠杆菌 B.沙门菌 C.葡萄球菌 D.肉毒梭菌 E.副溶血性弧菌
『正确答案』B
某家庭吃了自制的豆酱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食欲不振,随后出现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颈无力、头下垂,经治疗后逐渐恢复健康,发生中毒的最可能病因是 A.利斯特菌 B.沙门菌 C.葡萄球菌肠毒素 D.肉毒毒素 E.副溶血性弧菌
『正确答案』D
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 一、职业卫生服务的概念 职业卫生服务(OHS):是以保护和促进职业从事者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以职业人群和工作环境为对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卫生服务。 实施职业卫生服务的原则: ①保护职工健康,预防工作中的危害; ②使工作和环境适应于人的能力; ③增进职工的躯体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④使职业危害、事故损伤、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⑤为职工和家属提供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 职业卫生服务的核心内容: ①工作场所的健康需求评估; ②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③健康危险度评估; ④危害告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⑤职业病和工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⑥实施与作业者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⑦职业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即职业环境中存在的某些能对劳动者的健康和作业能力产生一定的有害作用的因素。在实际生产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不是单一存在的,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产生联合作用。在职业性中毒中,生产性毒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职业病有害因素分类目录》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10大类有害因素。它们是: ①粉尘类(矽尘、煤尘); ②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③化学物质类(铅、汞及其他有素化学品); ④物理因素类(高湿、高或低气压、局部振动等); ⑤生物因素类(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等); 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有害因素(硫酸、沥青等); 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有害因素(紫外线、激光等); 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有害因素(噪声、铬及其化合物、氟化物等); ⑨职业性肿瘤的职业有害因素(苯、砷、石棉等); ⑩其他职业病有害因素(氧化锌、二异氰酸甲苯酯棉尘等)。
3.心理因素:
一般能引起人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病。 紧张情绪可导致兴奋亢进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进入血流,动员储存的脂肪,使血中的脂质增加,当这些游离的脂肪酸不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就可能导致动脉硬化。 心理应激还能引起胃肠分泌增加。愤怒、激动、焦虑、恐惧都能使胃液分泌和酸度升高,而抑郁、悲伤则可使胃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慢,长期焦虑还可使充血的胃黏膜糜烂。
三、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1.概念:以预防为目的,通过对职业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检查以及系统、定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有关健康资料,掌握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并连续地监控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等的分布和发展趋势,以便适时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2.医学监护:对职业人群进行医学检查和医学实验以确定其处在职业危害中是否出现职业性疾病,称为医学监护。包括①就业前健康检查;②定期健康检查;③离岗或转岗时健康检查;④职业病的健康筛查。 3.职业环境监测:是对作业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
四、职业病1.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2.职业病特点:①病因明确;②剂量-效应关系;③群体发病;④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预后效果较好;⑤重在预防。 3.职业病诊断:职业病诊断须由各级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专门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程序有:①劳动者或用人单位提出诊断申请;②受理;③现场调查取证;④诊断。
4.职业病报告管理:按照《职业病法》的要求,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患者或者疑似职业病患者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要求①急性职业病报告:任何卫生机构接诊均应在12~24小时之内向患者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②非急性职业病报告:任何医疗卫生机构对确诊的非急性职业病应在十五日内报告;对未确诊的,需及时转诊到具备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确诊治疗。 5.职业病患者治疗、处理管理:职业病患者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患者的社会保障,按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和获得民事赔偿的权利。 6.职业病预防管理:遵循三级预防原则,管理包括:①有害作业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②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③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防治。
五、工作有关疾病 工作有关疾病:即职业因素不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唯一直接因素,而是诸多因素之一;并且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促使潜在的疾病线路或加重病情;然而,通过控制有关职业因素,改善生产劳动环境,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这类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卫生的研究对象 A.工厂、企业所有的工人 B.工厂、企业所有的人员 C.工作场所中所有的人员 D.所有的职业人群 E.以上所指均不明确
『正确答案』E
医疗场所健康安全管理 一、医院安全管理的概念 医院安医院有效和科学的管理,保证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这些服务的过程中,医院内在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伤害。医院,医院以及一般的诊所、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等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场所。
二、医院常见的有害因素及其来源 1.医院专业因素也称为医源性因素,是指医务人员在专业操作过程中的不当或过失行为,给患者造成的不安全感或者不安全结果。有技术性有害因素和药物性有害因素。2.医院建筑卫生、卫生工程、消毒隔离、环境卫生、营养卫生、作业劳动卫生等诸多环境卫生学因素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威胁。3.医院医院的各项组织管理措施不到位或不落实、运行机制不顺畅等原因造成患者或医务人员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4.医院社会因素是指可能引发患者和医医院相关的外界社会因素。
三、患者安全及其防范措施 1.患者安全是指将卫生保健相关的不必要伤害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最低水平。医疗差错常常会导致与患者安全有关的医疗不良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医源性感染;②用药(血)安全问题;③手术安全问题;④医疗器械不恰当使用或不安全的注射方法导致的伤害;⑤各种并发症;⑥意外伤害;⑦环境及食品污染;⑧患方行为问题。 2.患者安全的防范措施 患者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必须考虑如下方面: (1)人体工效学与患者安全 (2)用系统思维来保证患者安全 (3)加强临床风险管理 (4)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种安全相关制度 (5)从错误中学习来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 (6)做一名高效的团队合作者 (7)通过有效交流来发挥患者和照料者在防范错误中的作用
四、医务人员安全及其防范措施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 物理因素(辐射,锐器伤等) 化学因素(抗肿瘤药物、消毒剂、麻醉剂和粉尘等) 生物因素(破损皮肤接触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等)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不断提高、医闹等增加紧张感和风险性) 工作有关的因素 2.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原则 医院内所有区域都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即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通过标准预防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并且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 还要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3.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②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④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⑥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4.防范社会暴力伤害包括: ①加强安全保卫措施; ②推行感动服务; ③积极化解纠纷; ④加强媒体沟通。
医院安全管理的关键 A.减少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B.减少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C.减少患者及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D.预防和减少患者及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E.预防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正确答案』D
医院医护人员戴头盔上班。医院有害因素属于 A.医院专业因素 B.药物性有害因素C.医院环境因素 D.医院管理因素 E.医院社会因素
『正确答案』E
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美至少15个国家的医生使用沙利度胺(俗称‘反应停’)治疗妇女妊娠反应,但随之而来的是有1万多名“海豹畸形”婴儿出生。这种因素属于 A.医院技术有害因素 B.药物性有害因素 C.医院环境因素 D.医院管理因素 E.医院社会因素
『正确答案』B
临床上造成患者医疗不安全的主要医源性因素包括 A.技术性有害因素 B.食品安全C.医院环境因素 D.医院管理因素 E.医院社会因素
『正确答案』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与分类 1.概念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特征突发性;公共属性;危害的严重性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1)重大传染病疫情;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 特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4级。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包括 ①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 ④善后处理; 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 ⑥预案管理与更新。
二、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 1.概念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可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
(1)有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现场控制措施包括 现场处置人员进入疫区时,应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 隔离治疗患者; 如果有暴发或者扩散的可能,符合封锁标准的,要向当地政府提出封锁建议,封锁的范围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确定; 发生在学校、工厂等人群密集区域的,如有必要应建议停课、停工、停业; 对病人家属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潜伏期和最后接触日期决定; 严格实施消毒; 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环境、动植物等进行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学处理; 疫区内家禽、家畜应实行圈养; 如有必要,报经当地政府同意后,对可能染疫的野生动物、家禽家畜进行控制或捕杀;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做到群防群治; 现场处理结束时要对疫源地进行终末消毒,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和临时隔离点的物品。 (2)无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时应积极治疗,对共同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尽量排除致病原;尽快疏散人群等。
三、急性化学中毒的应急处理 1.概念急性化学中毒常见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属意外事故,因此有发病突然,病变骤急、迅速的特点,为挽救劳动者生命,提高治愈率,降低后遗症,需要及时判断中毒化学物质并进行现场急救。 2.特点 (1)突发性与群体性; (2)复杂性与特异性; (3)剂量-反应关系。 3.处理原则 移离现场→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污染衣服→冲洗→共性处理→个性处理。
四、电离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 1.概念 电离辐射源失控引起的异常事件,直接或间接产生对生命、健康或财产的危害,引起急性电离辐射损伤的下限辐射剂量一般为1Gy(戈瑞)。 2.处理一般原则 (1)首先应尽快消除有害因素的来源,同时将事故受照人员撤离现场,检查人员受危害的程度。并积极采取救护措施,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2)根据事故的性质、受照的不同剂量水平、不同病程,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和治疗措施。在抢救中应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外伤、出血和休克等,对估计受照剂量较大者应选用抗放射药物。 (3)对疑有体表污染的人员,首先应进行体表污染的监测,并迅速进行去污染处理,防止污染的扩散。 (4)对事故受照人员逐个登记并建立档案,除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外,尚应根据其受照情况和损伤程度进行相应的随访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远期效应,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下列哪项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A.严重空气污染 B.严重的急性食物中毒C.严重的职业中毒事件 D.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E.重大传染病疫情
『正确答案』A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以下哪级表示事件最为严重 A.Ⅰ级 B.Ⅱ级C.Ⅲ级 D.Ⅳ级 E.Ⅴ级
『正确答案』A
不属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点的是 A.临床表现相似性 B.发病人群聚集性 C.流行病学关联性 D.散发病例 E.健康损害严重性
『正确答案』D
引起急性电离辐射损伤的下限辐射量 A.1Gy B.1.5GyC.2Gy D.2.5Gy E.3Gy
『正确答案』A
某省发生一起有传染的不明原因疾病,下列处理不正确的是 A.现场处置人员进入疫区时,应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 B.现场处置人员进入疫区时,不用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 C.隔离治疗患者 D.对病人家属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E.严格实施消毒
『正确答案』B
某省发生一起疑似职业中毒事件,下列处理不正确的是 A.迅速脱离现场 B.隔离治疗患者C.对症支持治疗 D.积极救治病人 E.防止毒物继续吸收
『正确答案』B
对非典患者居留过的场所应采取 A.终末消毒 B.随时消毒 C.预防性消毒 D.通风消毒 E.不用消毒
『正确答案』A
白癜风养生云南治疗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jmrrc.com/swzdzz/6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吃货速马你还在吃单一的吐司九种方法
- 下一篇文章: 2015临床执业医师预防医学考点复习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