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外出旅游谨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门在外,享受美食之余,还要管管自己的嘴,切莫胡吃海喝,一旦摊上了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后落得“连拉三天,卧床不起”的惨状,这次旅游岂不是泡汤了?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由人们食用带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主要有沙门氏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其中我国较常见的是沙门氏菌。此外,食物中毒还包括亚硝酸盐中毒、农药中毒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多由动物性食品引起,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奶及其制品,主要表现为因活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型症状。其中,腹泻为水样便,一日数次;多伴有发烧,体温38℃~40℃或更高。症状一般在中毒后3~5天内迅速减轻。

二、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常见于剩菜剩饭、米粉、甜酒酿、甜点心及乳、肉类食品等。主要原因是该类食物食用前保存温度较高(20℃以上)和放置时间较长,使食物中的细菌得到繁殖。可怕的是,这些食物大多无腐败变质现象,除米饭有时微有发粘、入口不爽或稍带异味外,大多数食物的色相、味道等跟平时没啥区别。主要表现分为两种类型:1)呕吐型:以恶心、呕吐、腹痛为主。我国多为此类型。2)腹泻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水样便。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恢复良好,一般不导致死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主要见于海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故沿海地区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腹泻(大部分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粘血便)、发热(体温一般37℃~38℃)、恶心、呕吐等。该型食物中毒后恢复一般较好,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天恢复正常,极少数严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而死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饮食习惯与食物中毒有密切联系??

据调查发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联系。美国人多食肉、蛋和糕点,故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较多见;日本人喜食生鱼片,故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较多见;目前,我国人群食用畜禽肉、禽蛋类逐渐增多,故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较多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预防??

一、辨别食物“好坏”

这里的“好坏”主要是指食物是否腐败、变质等。外出旅游时,难免会对当地的美食“垂涎三尺”,这个时候可不能被食物的外表所蒙蔽,更应该加强警惕。例如,避免食用及购买腐败、变质的不洁食物,常见于一些路边烧烤、煎炸等食物;若是在商场购物,应选择正规商家的合格加工制品;在外旅游时常会见到一些包装非常“精美”的食品,但有些是徒有虚表,要注意鉴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注意饮食卫生

在外需注意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食物(如水果)前要洗干净,避免进食不洁食物。许多旅游景点中的就餐地因为利益趋使,在食物做工、烹饪等方面较粗糙,容易造成细菌在食物中繁殖,故应尽量选择正规场所就餐。

三、现做现吃,肉类食物尽量熟食

在外野炊或自己煮东西吃时,应现做现吃,尽量不要放置过长时间。若食物变味了,应立即停止食用;肉类食物尽量蒸熟煮透,烹饪时注意食材卫生,避免生、熟食品之间的交叉污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在外旅游享受美食之余,还得管管嘴巴啊!若发现自己或同伴出现食物中毒相关症状,医院就诊,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夏天外出旅游——谨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兰世亭医学健康科普帖

马医生推荐

?夏季如何防范家庭食物中毒

?不知不觉中,吃了比砒霜还毒的食物

?请注意:这些食物堪比毒药!

fhao




转载请注明:http://www.jmrrc.com/swzdzz/1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