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做得好,牛群吃得饱,整体花钱少,选好



最近北方也进入青贮收割季,全国的牛明年吃的好不好,就看这俩月了。但是青贮也分为好几个类型。不同类型的青贮适合不同的饲养配方以及成本考量。一起来看一下:

01全株玉米青贮

最先拿出来说的肯定是全株。全株玉米青贮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粗饲料,以及牛日粮最主要的原料。由富含淀粉的果穗和富含纤维的秸秆组成,二者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营养价值。

提高果穗比例可改善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干物质(DM)是决定其何时进行青贮的黄金标准。若收获时DM低,则产量低,水分含量高,易梭菌发酵;随着DM增加,果穗含量、NDF含量、玻璃质胚乳比例增加,但淀粉和NDF消化率随之减少。

02切割长度

切割长度影响饲喂效果。长度不同,同样的青贮地收割上来的青贮饲喂效果会有很大差别。全株玉米青贮既要足够长,以提供有效纤维实现最佳瘤胃功能。又要适当短,以增加发酵底物的释放速度并有利于压实和发酵。

当使用1~3mm的辊隙设置处理全株玉米青贮时,全消化道淀粉消化率高于4~8mm辊隙处理的。牛用青贮目前常用切割长度是1.5-2cm,可以增加了全消化道淀粉消化率。

03揉丝工艺

通过揉丝的青贮与传统切段青贮在产量和质量上相似,但经过铡、敲、揉、搓的揉丝饲料其纤维更长、质地柔软、易咀嚼,这样可以增加发酵底物与瘤胃消化液的接触面积,而且纤维有利于瘤胃健康。

04留茬高度

全株玉米青贮留茬高度每增加25mm,每公顷DM产量降低约50kg,但DM、淀粉和瘤胃NDF的体外消化率分别增加0.23%,0.20%和0.20%。近些年全株玉米青贮的留茬高度一般不低于15cm,以避免梭菌和酵母菌的污染。留茬高度还需考虑这块地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以及牧场青贮的库存情况。

05贮存时间

淀粉消化率随着贮存时间变化而增加,贮存30-45d时,瘤胃淀粉消化率增加了5%~10%;多储存30-45d后,瘤胃淀粉消化率仍逐渐增加。然而延长青贮发酵时间不会改变或略微降低(1%~2%)全株玉米青贮中NDF消化率。

06高湿玉米青贮

高水分玉米又称高湿玉米,于籽粒成熟时经粉碎加工和发酵而得。制作适宜于反刍动物的高湿玉米原料的理想含水量为28%~34%。此外,高湿玉米含有少量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需要较长时间酶解淀粉以提供发酵底物,完成酸度下降。在正常发酵中,高湿玉米pH值应下降至4.0~4.3,若pH4.5,高湿玉米极易发热变质。

07消化率高

淀粉消化率随贮藏时间而变化,其营养价值并不稳定。但尤其适合肉牛饲喂。青贮中的蛋白随着发酵的进行而降解,可以提高了瘤胃淀粉降解率。当高湿玉米发酵d时,玉米醇溶蛋白减少,可溶性蛋白和氨氮的浓度增加,淀粉消化率提高。

但淀粉达到瘤胃消化率峰值的时间可能需要青贮10个月,添加具有蛋白分解活性的细菌将有助于高湿玉米淀粉消化率的提升。

08营养更高

高湿玉米可作为高产奶牛的能量饲料。与奶牛日粮中的玉米粉相比,高湿玉米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表现在随着日粮中高湿玉米添加量的增加,蛋白质摄入量的线性下降,淀粉消化率线性上升。与细磨硬粒玉米干粉相比,因消化率更高,高湿玉米具有更低的DM采食量。

对于肉牛来说吸收更好。喂食玉米粉的肉牛粪便中淀粉含量,是喂食高湿玉米肉牛的2.75倍。增加日粮中的高湿玉米含量可提高生长效率和能量效率。一般地,酸中毒现象只在日粮超过50%的高湿玉米时发生。

09黄贮(秸秆青贮)

黄贮是利用已变干(黄)秸秆做原料,经机械揉搓粉碎后,加适量水和生物菌剂发酵而成。在适宜的厌氧环境下,将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甚至一些木质素分解,并转化为糖类。

糖类经有机酸发酵转化为乳酸、乙酸和丙酸,并抑制丁酸菌和霉菌等有害菌的繁殖,最后达到与青贮同样的贮存效果。由于黄贮不受秸秆含水率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青贮营养价值高于黄贮。但黄贮营养虽然低于青贮,但比青贮原料更充足广泛,成本更低、成本更低、成本更低、成本更低。

以穗位节为界,又可分为穗上秸秆青贮和穗下秸秆青贮。玉米秸秆与水稻秸秆、小麦秸秆相比其营养价值更高,且具有分布广、产量大、成本低、竞争性利用少等特点。因为呼吸时间短、处理操作更少,玉米的田间损失(1%)比需要全株青贮低。当前黄贮也是肉牛主要粗饲料之一,特别是在青绿饲料短缺的情况下。

10木质素影响

木质素在秸秆中的含量因器官而异。总体来说可以总结为:叶片低茎部高(茎木质素主要集中于韧皮部和茎节);基部高而顶部低;越成熟越高;因此提高留茬高度可降低木质素浓度。

此外,可以用布氏乳杆菌生产阿魏酸酯酶,来改善纤维和木质素消化,阿魏酸酯酶能解开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的酯键,为瘤胃提供更易消化的纤维。




转载请注明:http://www.jmrrc.com/swzdzl/1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