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和女友吵完架,手指竟硬成了鸡爪



淮安一名小伙与女友吵架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越想越来气,结果手指竟硬成了”鸡爪”,医生说这是气到中毒了!

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徐靖告诉记者,5月3日晚上她值夜班时,急诊送来了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患者小陈。

据了解,小陈之前因为一些琐事和女友吵了一架,情绪非常激动,久久不能平息。

出人意料的是,小陈竟突然手指僵硬成鸡爪般摸样,僵硬异常,且不能说话,把人吓得不轻。

医生通过检查发现,小陈患上的是一种叫做”过度通气综合征”的疾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情绪激动,呼吸过快,从而导致体内二氧化碳不足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经过及时的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目前已无大碍。

生气不光影响心情

对身体的危害也很大

生气后身体6大器官变化

01

心脏血流增加一倍

生气时,心脏的收缩力加强,心跳加速,大量的血液涌向心脏,心脏则需要加倍工作。这时就会出现心率不齐、心肌缺血、胸闷、心慌,甚至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02

肝脏比平时大了一圈

生气后,最先伤的就是肝脏!如果经常生气,就会出现肝病、甚至是肝硬化。

03

免疫系统罢工6小时

情绪是由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控制的,而多巴胺会影响身体其他很多激素的分泌。

我们生气时,大脑会命令身体分泌一种皮质激素。这种激素如果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阻碍免疫细胞的运作,让身体抵抗力下降。所以生一次气,免疫系统罢工6小时毫不夸张!

04

生气时肺泡不断扩张

人在情绪冲动时,呼吸就会变得急促,甚至会出现过度换气的现象。这时肺泡就会不停扩张,没有时间收缩,所以很多人肺部会疼。这也是为什么常有人在生气时说,“肺要气炸了”。

05

生气时肠胃功能紊乱

你生气时,胃也会生气!这是因为胃部血流量减少,供血量不足,胃肠蠕动困难,引发胃肠“消极怠工”。

生气还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血流量降低,蠕动减速,食欲不振,引起肠胃功能紊乱、胃溃疡等。

06

生气时甲状腺会分泌过多激素

生气时会令内分泌系统紊乱,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过多。久而久之,就会引发甲亢。

生气后这样应对

01

喝杯水

生气时喝上一杯水,能促进体内的游离脂肪酸排出,减少毒性。

02

深呼吸

遇到不开心的事,可以做深吸气,双手平举,来调节身体状态,把毒素排出体外。也可以找个舒服座椅放松地坐下,闭眼,深呼吸。

03

回忆好的事情

尽量微笑,并回忆愉快的事,可以令心脏跳动恢复节奏,血液流动趋于均匀。

04

设置一个时间限制

当发现自己生气了,不妨设置一个时间,如5分钟,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此后,就不要再为此事而过度生气伤神。开始这样做也许很难,可以想象着把不高兴的事情放在盒子里扔掉,慢慢练习,心情就可以得到控制,坦然面对。

延伸阅读:

“21天不生气”作业是一种有益的教育尝试

年9月,暑期已经过去大半个月,湖北武汉一群小学生的暑假作业突然在网络上走红。这份暑假作业并不要求孩子们做习题,而是和家长一起完成一项“21天不生气”的挑战。据活动的发起者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三年级1班班主任程红老师介绍,这是她为全班44名同学布置的一道特殊的暑假作业。看似不长的21天,却难倒了全班大部分的家庭,仅有一对双胞胎和父母挑战成功。据程老师统计家长的生气原因超过八成是因为作业,而家长生气的比例比孩子要高25%。

在奇葩作业盛行的大背景下,“21天不生气”式的家庭作业却令人眼前一亮。家庭作业需要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这有点类似于“亲子互动”的寓教于乐。44个家庭参与此次家庭作业,最后仅一个家庭完成任务,是作业太难还是控制情绪不易,答案不言自明。负面情绪具有影响性和传导力,如果家长生气门槛低并很难控制自身情绪,孩子也会因情绪感染而开始生气。生气具有互动效应,控制好自身情绪并注意对方情绪的变化,才能让生气“止于当所止”。

家长生气的比例高于孩子,有“恨铁不成钢”的责任感在发挥支配作用,更主要的因素还是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预期之间存在差距,没有达到预先设定的标准,达到计划中明确的要求。孩子写作业用时太多效率过低,书写潦草卷面不工整,都可能让家长内心积压的怒火瞬间爆发。相对一方的孩子正面临青春期的烦恼,逆反心理因素都会让情绪变得极不稳定,容易出现波动。如果情绪控制不好,或者交流不通畅,让自己大脑先冷静下来,生气的时间就会被不断拉长并不断叠加风险。大冲突往往由小误会而引发,家长和孩子之间反应激烈而超过了正常的范围,如有的孩子因父母的一句气话而负气自杀,或者离家出走,或者采取纵火烧家或暴力对抗的方式,都与情绪失去控制或控制不了有直接关系。

要做到“21天不生气”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此次家庭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一尝试才发现并非想像中那般轻松。即使很多家长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并做好一些细节的处理,不过依然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生气”的负面情绪依然流露了出来。很多东西知易而行难,落实到行动上殊其不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优秀的家长,才能造就优秀的孩子。现实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规律,如家长脾气温顺而讲事理,则孩子也通达而理性,若是家长的脾气暴躁而易冲动,孩子也会有相似的性格。好的家长往往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会合理引导孩子的情绪宣泄。单方主导式和家长式的作风固然可以体现权威,却很难获得孩子的尊重与信服,多交流和沟通才能消除误会并形成共识,增进彼此的信任并实现和谐。

人要有所尝试才会有所顿悟,作业的结果固然惨不忍睹,过程则让每个参与者收获满满,对生气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学会了如何控制情绪,着手构建更为通畅和有效的沟通渠道。比如在家里设置‘暂停角’和‘惩罚箱’来调节家庭成员间的情绪冲突,成员之间彼此提醒与帮助,能最大化体现平等的尊重原则。此时,家长既是孩子最负责的监护人,也是孩子最值得依赖的贴心人。家长与孩子成了朋友而平等相待,交流与沟通才会顺利而通畅,有此为基础,能最大化控制负面情绪的发作。

家庭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家长在其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需要在与孩子共同完成的作业中去不断成长,以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亲历式和尝试性教育,需要“21天不生气”这样的体验与互动。只有孩子和家长都通过实践而有所反思,激发共鸣并达到共识,教育与被教育才会迅速转化、相互影响并形成整体。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江苏新闻荆楚网

流程编辑:TF




转载请注明:http://www.jmrrc.com/swzdzl/1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