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贺卡浪费公共资源严重



"公款贺卡"浪费公共资源严重

"往年这个时候是最高峰,全县大小单位都印贺卡,相互送,今年全取消了。"华东某县政府办公室负责人说,目前县政府没收到一张贺卡,也没寄出一张。"去年5六个领导打推销贺卡,学校买了3千张,寄出去两三百张,剩下的现在还塞在床底下。"1名公办乡镇中学校长告知,今年,他没接到一个推销。  今年是"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第一年,中央禁令吹糠见米,昔日浪费触目惊心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公众疑惑的是,高成本、低效率的纸质贺卡早已渐渐淡出百姓生活,为何却在"公众单位"盛行多年、泛滥成灾?  机关贺卡满天飞写卡写得手抽筋  "每一年12月初,贺卡就陆陆续续来了,元旦和春节前是两个高峰,一天几百封。"中部某省一名厅级单位办公室副主任介绍往年的"贺卡盛况"。  "寄给厅长的最多,他没时间看,我们就一封一封拆开,把姓名、单位、职务录入电脑,集中打印出来好几张纸,送给厅长打钩。"他说,厅长扫一眼名单,打钩的表示要回寄,办公室再以厅长的名义,一张一张地填写贺卡,封好再寄走。"厅长收到一千多张,一个处长收到1两百张,全厅收到加寄出的超过两万张。我们厅机关才一百多人,年底本来就忙,你算算这得占用多少精力!"  华东某县外宣办主任告知,对他来说,每一年的"贺卡季"9月份就开始了。"我们县每一年都要做公务贺年卡,要求到达'宣扬形象、招商引资'的目的,设计任务就落到我头上了。"他说,卡的风格要求每一年1变,每个县领导的口味还不一样,"反复折腾,前后得二十多天!"  他介绍,先是有"县级公务贺卡",后来县财政局、国税局等"有钱单位"开始单独设计、印制"单位公务贺卡",再后来全县大小单位,乃至一些二级机构和乡镇也跟风,1到年底办公室里贺卡满天飞。  "贺卡种类很多,我见过的就有纸片型、立体型、烫金型、绸缎型,便宜的两三块钱一张,贵的56块钱,十五、3五十块钱一张的都有。"他估算,全县各单位一年花在贺卡上的钱,总数超过1百万元。  "最关键的是,这么多贺卡谁会看?"该县政府办公室1名负责人说,县长一年能收到两三百张贺卡,副县长也有好几十张,一方面是量太大,另一方面这些公务制式的贺卡让人感觉"情谊不足",很多没拆封就直接进了垃圾箱。  花公众的资源,谋个人的人情  采访中,多家单位都表示"中央出台的禁令太好了,我们发自内地欢迎!"但是,这股"公务贺卡风"从何而起,又为何泛滥成灾呢?  上述那位县政府办公室负责人回想,本县的公务贺卡源于攀比。"大约10年前,县领导收到邻县寄来的一张公务贺卡,看起来很新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领导坐不住了,说我们不能落后,明年也要搞!"  这些精心设计的公务贺卡寄给谁呢?"主要是给领导寄,给上级机关寄,同级单位相互寄,下级寄来的1白癜风的饮食般不用回寄。"他说,其实各级干部常常大会小会碰面,祝贺新年没必要专门寄张卡,"主要还是保护关系,寄张卡表示'你在我心里有地位',领导级别越高、感情越好,选卡越要高级,越要亲笔书写。如果上级机关同办公室有几个人,那都得寄,不然怕得罪人。"  除下级、同级,有没有民营企业寄来贺卡呢?采访的多家单位均表示"极少"。一名处级干部道破缘由,贺卡邮递慢、效率低,"民营企业想争取项目、资金,直接就上门了,贺卡能办成什么事?"他说,只有在不讲求本钱、效率的"公众单位",贺卡这类过时方式才有生存的土壤。  据介绍,邮政公司是"公务贺卡"泛滥的重要推手。每到下半年,邮政公司就通过领导、同事、亲友各种关系推销贺卡,有时"搞定"了上级部门,直接摊派。"名为宣扬形象、沟通感情,其实花的是公众的资源,谋的是个人的人情,采购人员有回扣,邮政公司有钱赚。"  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贺卡大订单"推动下,邮政部门的贺卡业务收入连年高速增长。以一家一线城市邮政公司为例,从2007年的3000万元起步,2011年已突破3亿元,贺卡业务量5年扩大10倍。  如何遏制"不必要的公务活动"  对这次"贺卡禁令"的效果,采访的多个单位、行业都表示"相当完全、没有反弹","由于公务贺卡本身就没多大价值"。  中部某市招商局局长介绍,之前给意向客商寄贺卡是一种"招商由头",现在用电子贺卡、贺年短信完全可以替换。  一家大型国有银行地市级支行行长介绍,中央禁令公布的第二天,他们就接到了北京总行的通知,要求以其他方式"保护好客户关系"。"其实我们早就不用贺卡了,、短信、微博、,重要客户登门造访。"他说,"今年中央禁令出来,正好光明正大地不用寄了。"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认为,"贺年卡上的浪费",折射出的是寻求情势、不讲实效、铺张浪费的干部风格。中央出台专门的管理规定,体现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务实态度。"既要打老虎、打苍蝇,也要打击公款贺卡这样的'微腐败',才能从细节着手改变党风政风。"  近期,中央发布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公务活动不当使用公共资金、资产和资源,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损失的行动,从程序标准、经费预算、监督检查、追究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国贤认为,可以通过政府绩效管理,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政府,从机制上控制"不必要的公务活动"。"把政府部门的职能指标细化,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jmrrc.com/swzdcs/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