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告诉你古人夏日如何防止食物中毒



夏季高温

食物很容易变质引起食物中毒。古人在夏天如何保证食物干净卫生、不腐坏?春秋时期,齐国丞相管子已提出了夏季预防食物中毒的问题,《管子·度地》云:“夏有大露原烟,噎下百草,人采食之伤人……毋令毒下及食器,将饮伤人。”其中的所谓“伤人”,即是指现代所说的食物中毒。到了宋朝,“不食不洁食物”以防“病从口入”,更成为人们的共识……

      古人如何让食物卫生安全?    

防止食物中毒,最简单的方法是不吃变质腐败的食物。孔子是先秦时倡导预防食物中毒的先锋人物,他在《论语·乡党》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科学饮食观后,接着便列出了“不食”的标准,其中至少有六条与预防食物中毒有直接关系。

      

1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饭食变味或有霉腐气,鱼烂了,肉腐了,不吃。

      

2

    

“色恶,不食”:饭食的颜色变坏,不吃。

      

3

    

“臭恶,不食”:气味难闻,不吃。

      

4

    

“失饪,不食”:烹饪不当,不熟和过熟,不吃。

      

5

    

“沽酒市脯,不食”:从街头买回来的酒和干肉,不吃。

      

6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助君祭祀肉,存放不能过夜。家祭的肉,存放不能超过三天,如果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

孔子上述“六不吃”观点,虽主观上是出于“礼”的考虑而提出的,但对预防食物中毒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沽酒市脯,不食”条,从现代食物中毒案例统计来看,在夏季食物中毒案例中,食物来源于街头熟食店、卤菜店、熏烧摊的比例,远远高于居家制作的饮食。

为什么孔子会提出“沽酒市脯,不食”的观点?北宋邢昺在《论语注疏》中给出了进一步解释:酒不自作未必精洁,脯不自作不知何物之肉,故不食也。看来,以次充好,挂羊头卖狗肉的食物造假现象,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就已存在了。

孔子防食物中毒的观点为后世所继承,如元贾铭《饮食须知》“诸肉有毒”条称:诸肉经宿未煮、“肉煮不熟”等食后“杀人”:轻则病患,生痈肿疔毒。

为了防止孔子所说的“鱼馁而肉败”现象,古人一般会控制宰杀时间。清袁枚在《随园食单》“时节须知”条提出,宰杀不要太早:“夏日长而热,宰杀太早,则肉败也。”

      古代出现食物中毒如何应对?    

《饮膳正要》:“食猪肉中毒,饮大黄汁”,远古时,古人食物中毒现象很普遍。《韩非子·五蠹》里便称,上古之时,“食果蓏蚌蛤,腥臊恶息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那么,如果食物中毒后怎么办?古时虽没有现代的医疗手段,但古人也发现了很多有效的“解毒”方法,这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多有记录。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里,便列“食物中毒”专节,谈如何处理食物中毒。忽思慧认为,如果不慎吃了腐败、有毒的食物,“致伤腑脏和乳肠胃之气,或轻或重,各随其毒而为害,随毒而解之”。如,“食菜物中毒,取鸡粪烧灰,水调服之。或甘草汁,或煮葛根汁饮之。胡粉水调服亦可”;“食瓠中毒,煮黍穣汁饮之即解”;“食猪肉中毒,饮大黄汁,或杏仁汁、朴硝汁,皆可解”。

在古代,食物解毒的方法和手段很丰富,饮“甘草汁”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秦汉时,人们已使用甘草来解食物中毒。东晋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甘草”条,对甘草功能是这样描述的:“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这里的药毒包含食物中毒。

另外,大蒜也是古人常用的“消毒”食材。《名医别录》称,大蒜“主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中,除邪痹毒瓦斯。”南朝医家姚僧坦认为,大蒜可用于治疗食物中毒,《姚僧坦集验方》中“治食蟹中毒”方称:“干蒜煮汁,饮之。

      







































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mrrc.com/swzdcs/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