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菌中毒事件频发,曲靖人该如何预防吃菌儿



陆良一家5口食用野生菌中毒

7月2日,陆良县活水乡活水村委会活水村小组资正坤一家5口食用自家上山采摘的野生菌中毒,随即医院抢救。7月6日凌晨,资正坤5岁半的大女儿抢救无效死亡,资正坤的妻子7月9日抢救无效死亡,其余3人正在全力抢救中。

罗平半碗杂菌毒翻一家四口

6月29日下午,罗平县老厂乡虎山村委会公鸡山村村民牛师傅上山采了一些平时吃的菌子回来,妻子陈女士将采来的4种菌子混在一起炒出半小碗当菜吃,当晚牛师傅及其爷爷、父亲、妻子、两岁的女儿、五个月大的儿子一起吃饭,儿女尚小并未食用菌子。

第二天一早,食用菌子的4人相继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一家4医院治疗,医院检查,一家人才知道这不是食物不干净引起的不适,而是吃菌导致的食物中毒。牛师傅的表妹杨女士回忆,表哥从山上采下来的菌子有4种,品种她不太确定,“好像有白色、黄色和红色的,中毒的就是白色这种,叫白毒伞,它和一种无毒的菌子长得很像,这次中毒估计是表哥采菌时误采到了白毒伞。”杨女士说,村里的人一直都在山上采菌子食用,这种菌子和平时吃的鸡菌很像。

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菌,外形与鸡菌相似,但含剧毒。其毒伞肽和毒肽类等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人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死亡率高达95%以上。

曲靖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预警公告

时值盛夏,各种野生菌大量上市,食用野生菌的食品安全隐患增大。为预防和减少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曲靖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预警公告,提醒广大消费者谨防食用野生菌中毒。

公告指出:

严禁学校食堂、集体食堂、婚丧宴请、大型会议等群体用餐单位加工食用、出售野生菌类,禁止农村家庭自办宴席加工食用野生菌,避免发生野生菌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建议广大市民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的菌。

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会变成有毒的。

加工时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将毒性减低。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有发生任何危险的菌,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建议生菌不宜凉拌食用,要炒熟煮透,并注意不要混合食用,避免因不同种类的菌类混合后产生反应引起中毒。

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以避免所含成份与乙醇发生不良反应引起中毒。

公告提醒:

吃完菌后10分钟到48小时内,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出现幻视、幻医院治疗,如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从而减轻有毒物质的吸收,防止病情加重。

经过处理,医院进行诊治。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患者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的吸收;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灌水,防止窒息;如有可能,尽量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公告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安办、经开区管委会食安办、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多种形式地向社会广泛宣传正确食用野生菌的方法和鉴别野生菌的知识、食用常识及中毒自救方法,防范和避免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要加强应急防范、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提高野生菌中毒的防范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菌中毒类型分5种

1.胃肠炎型。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菌酸等毒素引起。潜伏期30分钟到6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2.神经精神型。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潜伏期1小时至6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

3.溶血型。由鹿蕈素、马鞍蕈毒等毒素引起,潜伏期6小时到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4.肝肾损害型。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毒素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害。潜伏期6小时到24小时,病程较长。肝肾损害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

5.横纹肌溶解型。主要由亚稀褶黑菇等引起。中毒后1小时内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炎症状,6-12小时后表现出血尿或血红蛋白尿,肌肉痉挛性疼痛,肌酸激酶急剧增加。最典型症状出现横纹肌溶解,最后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严重者12小时后就开始死亡。

食用野生菌10分钟到48小时内,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医院就诊;哺乳期妇女出现上述症状应暂停哺乳,以保护婴幼儿安全。

这些土法不靠谱

谬传1:

  “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看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毒伞极毒。毒蝇伞很漂亮,它的确很毒;但同样很漂亮的红黄鹅膏,却是非常著名的食用菌。

谬传2:

  “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事实上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著名豹斑毒伞常被蛞蝓摄食。

谬传3:

  “与银器、大蒜、米饭反应变黑色的有毒”。

  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等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谬传4:

  “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也不尽然,只是部分有毒。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认清毒菌不要采识别毒菌有8招1看生长地带

可食用的无毒菌类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下,有毒菌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看颜色

 有毒菌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有毒菌采摘后一般很快变色。

3看形状

无毒菌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菌菌盖中央一般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一般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4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菌撕断菌秆,无毒菌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浓,一般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5闻气味

无毒菌有特殊香味,无异味。有毒菌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6测试

用葱在蘑菇盖上擦,如葱变青褐色则有毒。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野生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7煮试

在煮野生菌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野生菌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8化学鉴别

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野生菌,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

▍信息来源:曲靖日报、春城晚报、云南网、珠江网、中新网云南频道、曲靖交通广播等

▍图文编辑:味道曲靖

THEEND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jmrrc.com/swzdby/7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