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检验能力预防食物中毒



为积极响应《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发展规划》要求,大力推进专业化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业务技术能力,充分发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的技术支撑作用。5月中旬,中心通过13项微生物检验参数的扩项现场评审,包括食品中大肠菌群、肠杆菌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等11个参数,化妆品中铜绿假单胞菌、霉菌和酵母菌检验2个参数。扩项后中心可以完成绝大多数餐饮环节食品、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生活饮用水以及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检测工作,从源头上降低人们食物中毒的风险。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致病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等。

食品中的大肠菌群、肠杆菌是人们日常所能接触到的最普遍的肠道微生物,这类微生物数量的多少是评价就餐场所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误食了被该菌污染的食物或者饮用水,食用者就会有很大几率造成食物中毒,它的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呕吐、腹痛,严重时会伴有呼吸困难以及便血,最终可致人死亡。比较容易被该菌种污染的食物有各类熟肉制品、蛋及蛋制品、生牛奶、乳酪、蔬菜、水果、饮料等。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这两种细菌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致病菌。这是因为他们可在4℃下继续生长繁殖,这是其他致病菌所不具备的能力,一般的致病菌在10℃以下就会像动物冬眠一样陷入休眠状态不再生长繁殖。它们的中毒症状主要为胃肠炎症状、发热、呼吸急促、抽搐,严重时可引起自然流产、阑尾炎、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常见的中毒食品有未充分加热的肉类、动物内脏、未再次加热的鲜牛奶、生吃冷藏的蔬菜瓜果等。

虽然致病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以下几点,食源性的食物中毒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1

保持清洁

注意个人卫生管理,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保持厨房的卫生清洁,比如餐具、刀具和砧板,尤其是抹布,要经常热水煮沸清洗消毒,避免成为滋生微生物的污染源。

2

生熟分开

生熟分开就是避免生的食品上携带的致病菌污染到直接入口的熟食,造成二次污染,引起食物中毒。要特别注意冰箱定期整理消毒,做到生熟分开贮藏,加工生熟食品的用具也要分开,例如刀具、砧板等。

3

烧熟煮透

食品在产、运、储、销过程中,非常容易染上细菌和寄生虫卵,通过烧熟煮透可以把细菌、寄生虫卵杀死,破坏有害物质,同时使食品中的醇、酯等芳香物质溢出,改善口味,增进食欲,有利健康。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生食的饮食方式,尤其是孕妇、儿童、老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

4

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绝大多数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37℃左右,高于70℃,或者低于4℃就很难存活。夏季是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熟食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2h,冰箱内的冷藏食物也极易被嗜冷菌(如单增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污染,所以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彻底加热或清洗干净后再食用。

综上,食物中毒的风险是广泛存在的。不断提高个人日常饮食卫生习惯是避免发生食物中毒的有效途径。同时,检验检测机构建立和完善科学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落实监管责任,是确保检验机构能够与时俱进,持续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的首要要求,也是贯彻“四个最严”“四有两责”要求的具体实践。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mrrc.com/swzdby/13646.html